《百年藥櫃九帖湯》:採訪百年中藥行,我看見台灣鄉鎮的地方歷史

by 陳默安
陳默安和語屋文創合著《百年藥櫃九帖湯》

堪稱我寫作路上最波折的一本書《百年藥櫃九帖湯》,在定稿後近三年終於出版了。這本書走訪了全台九間百年中藥行,紀錄了他們的故事。

採訪,一直是我非常喜歡的工作。有些人即使只有一面之緣,訪談後卻就在心底住下來了。他們特別沒有防備,特別不知道如何為自己發聲,有點手足無措,真實到很難忘記。

我也太喜歡不懂喧嚷,兀自靜靜生活的地方景色。那裡面有這麼多回憶,那麼多與都市截然不同的氣息與價值觀。

這幾間百年中藥行,就是如此。

等待出版的這段日子,我經常會想起深入台灣各地挖掘故事的時光,以及那些可親可愛的人。

位於大稻埕的「上乾元藥行」昔日盛況,「出師」之後才有資格站上櫃檯(圖片來源:上乾元藥行)

執行這個企劃,原本的設想很單純:為逐漸沒落的台灣中藥行文化保留屬於他們的故事。

然而,真正開始採訪才發現,他們不只是訴說自身藥行的歷史,同時提供另一種視角,去認識台灣各地區的更迭與變遷,以及曾風行於這片土的的特有文化與風景。

例如,位於大稻埕的上乾元蔘藥行曾有過吃頓飯必須開三張十二人圓桌才容得下所有學徒的盛況。彼時大稻埕的鬧熱不限於週末,日日夜晚都有好吃好玩。老闆陳建國回憶,常常店裡收工一票學徒師父呦喝著去吃宵夜打保齡球。(延伸閱讀:【文化快遞】沒落的貴族與庶民:大稻埕貴德街與迪化街散策

例如,透過芳茂藥行老闆林麗華的敘述,才知道原來台灣日治時期開始推動西藥,但當時藥價高昂,遑論上診所看病,於是「寄藥包」便成為當時民間流行的文化。

廣生藥房第三代傳人周銘章先生示範南剪用法

經營藥行,必須熟稔各種藥材特性,又對於人體疑難雜症有通盤了解。然而,藥店主人並不是只需要飽讀醫書。中藥產業,無疑一門勞心勞力的武俠門派。

例如傳統中藥行常用來切人蔘的「南剪」,刀鋒極銳利,廣生藥行店主邊示範邊説,一開始學切藥會慢慢切,待手起刀落愈來愈熟練,速度漸快終有切到手的時刻。失手見紅,等於是拿到「出師」入場券。

又或者嘉義天安堂的祖傳方「綠豆癀」,傳說可解劇毒「響馬丹」,但製作過程之繁複:端午節前後清晨取新鮮高山綠竹,竹上鑿洞,填充精選綠豆至七分滿,以木栓塞緊洞口。接著置於茅坑中經四個月,洗淨後再置入清澈洗水沖洗四個月;充滿阿摩尼亞的綠豆必須以露水解毒,忌晒日頭。於是每晚均霑露水精華,又得趕在日出前收起,又必須四個月的過程。

無法機器大量生產的綠豆癀,炮製過程起碼要一年。

我很難想像,人如何僅憑雙手,還得搭配天時地利風調雨順,製出一帖藥方。那難道不是如同武俠電影中常見的每日每夜反覆精益求精才能為藥行立下的一門絕學。

位於嘉義溪口的張濟生中藥店

為了這本書,我去了很多未曾去過的地方。包括茄萣的德興堂、嘉義溪口的張濟生中藥店、雙溪的林益和堂……,這些地方,可能不太會成為網美打卡景點、一日遊必去行程。但那樣的地方,卻讓我有真正生活在土地上的感覺,人與人的連結還未被無線網路澈底取代,對上蒼對神祇的景仰仍虔誠如雪。

哪怕是一隻躺在屋簷下午睡的黃狗,一陣揚長而去的飛鳥,都好能安慰人在現代化社會奔波的疲累。

我很感謝,這些中藥行與我們這些外姓人分享了如許多如許深。但願這本小書亦能成為藥行不正統的傳人,讓那些應該被記住的景致繼續保存。


延伸閱讀:《百年藥櫃九帖湯》採訪花絮:宜蘭《廣生藥房》不小心就買爆

延伸閱讀:《百年藥櫃九帖湯》採訪花絮:茄萣海岸捨不得道別《德興堂》

延伸閱讀:寫在《深愛食堂》之後:我的餐桌,多了兩杯咖啡


線上購書連結:

唐山書店:https://reurl.cc/DvA97N

博客來:https://reurl.cc/GdAVvd

讀冊:https://reurl.cc/zbY8Lp

金石堂:https://reurl.cc/v57D2A

相關閱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