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點創作工坊:只要有一個畫面、一句臺詞被記住,就功德圓滿

by 陳默安
刺點創作工坊

近年音樂劇成為大勢,除了國外風氣推波助瀾,許多耕耘許久的本土劇團更是功不可沒。2011 年成立的刺點創作工坊,創團初始便以原創中文音樂劇為核心發展方向,製作人張宋耀分析,音樂劇包含故事、音樂、舞蹈、特技等多種元素,是綜合藝術的豐富呈現,很符合現代觀眾追求多重刺激的需求,而且原創的版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劇團的彈性空間相對大,發展靈活,更能隨著時代脈動做出調整。

然而,影音串流平台崛起的年代,刺點如何吸引觀眾走進劇場,創下高達 6 成回流率?他們定位明確:通俗、入門,即使是首次進劇場,一定都看得懂刺點的戲。

迷因、殭屍當題材  創造難忘記憶點

除此之外,刺點還非常有梗,擅長用議題突破同溫層,無論是今年的《吼呦~杰哥不要啦!!》結合歷年來網路迷因,讓全場觀眾深刻感受時代的眼淚;或者是臺灣首部殭屍音樂劇《跑跑殭丙仁》,在主題選擇上都很能點燃好奇心,搭配荒謬誇張的表演元素,黑色幽默呈現社會現實,一再引爆話題。

但刺點的梗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源自於對於時事的敏銳度,以及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入微。《幕後傳奇——苦魯人生》以「劇團黑衣人」為題材揭示劇場幕後血淚,起初在小劇場演出,台下觀眾都是劇場同溫層,經過不斷打磨調整,引發各行各業基層人員強烈共鳴,成功破圈累積近 3 萬觀眾人次,成為劇團的經典作品。

/刺點創作工坊粉專

同樣的風格特色,也展現在刺點另一主軸——親子音樂劇。之所以定位為「親子劇」而非「兒童劇」,輕鬆呈現有益孩子成長的題材,透過劇情來創造親子討論溝通的空間。張宋耀分享《誰偷走我的字?》將書寫障礙的特殊生情境轉變為一段奇幻旅程故事,吸引許多特教老師進場看戲,還有家長當面哭著向導演道謝:「謝謝你們做了這部戲,我才發現對孩子說了這麼重的話。」

又或者與皮影劇團合作推出《黑暗王國歷險記:跟著阿嬤去旅行》,極富舞台效果的皮影演出,搭配不輸 baby shark 的原創洗腦神曲,創造出絕無冷場的互動體驗,孩子回到家還會反覆哼唱,達成刺點的期望:「觀眾看完表演走出劇場,還記得一句台詞、一個心動的畫面,那就功德圓滿了!」

存在感這樣刷!打造 IP 必經之路

迄今刺點原創音樂劇演出總場次超過 700 場,持續累積觀眾的同時,刺點正往打造 IP 的方向前進。「它必須要從很多層面建構起來,觀眾看完劇是否願意推薦朋友來看?看完會想買周邊商品?或者在劇場之外也能接觸戲的相關宣傳?都是重要指標。」

以《黑暗王國歷險記:跟著阿嬤去旅行》為例,刺點特地排練了適應校園、戶外、與不同單位合作的各個版本,以利進到各個場域演出,突破同溫層累積觀看人數;嘗試錄製成廣播劇在電台播出、錄製成有聲書在劇場及各大通路販售;並且與文教出版業者配合,將戲劇納入藝術教材接觸全國學生族群,讓大家不注意到也難。

/刺點創作工坊粉專

距離刺點創立 13 年,中文音樂劇發展不可同日而語,放眼全球,中國、港澳、印尼、馬來西亞、澳洲等國的中文市場都充滿潛力,IP 轉換及授權劇更是一波大勢,產值難以估計。張宋耀不諱言,劇團資源有限,必須結合許多外部單位,才能為創作加值。因此非常期待民間資源的投入,以更專業精緻的分工推動產業規模化,累加出更豐厚的文化價值。

產業機制要運作起來,觀眾的進場意願是一大關鍵。對刺點來說,創造有趣體驗不只是為了留住粉絲,而是「成為進入劇場的那一扇門」:讓觀眾願意再次買票進入劇場,無論選擇哪種表演、哪部創作,都是讓產業蓬勃發展的力量。


延伸閱讀:時間藝術工作室:用音樂呈現當代社會樣貌

延伸閱讀:陪朋友喝一杯,下酒菜是最療傷的料理:《家酒場》比才的家宴

原文出處:2024 臺中市表演藝術品牌團隊手冊

相關閱讀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