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去年退休後生了場病,從此想方設法增加他運動量,揪他重訓、拉他出去踏青拍照,無所不用其極。哪怕他心不甘情不願,哪怕他只是在應酬我,都覺得多走一步是一步、多舉一次槓鈴是一次,每回一起運動不是恆常快樂溫馨,但我曉得那將很珍貴。
工作與興趣需要,常跑台灣不同鄉鎮,了解地方文化,某天赫然發現竟對家鄉鳳山一無所知。離家近 20 年,也該到了回望的年歲。我們一家都在鳳山,只有我漂泊在外。每次回家都想多看見鳳山一點。不如寫下拐老爸散步的路線,紀錄我們父女的鳳山踏查。
鳳山在哪裡?我心中宜居地方 No.1
鳳山是一個新舊文化交融的地方,生活機能超級方便,走著走著又很容易遇到古蹟。還有衛武營、大東藝術文化中心,欸,徹頭徹尾是座宜居城市啊。
鳳山位於高雄市西南部,明鄭時期已經有此地名,從台灣清治時期明確劃分出「鳳山縣」,不過當時鳳山縣是設置於興隆莊(現在的左營區)直到後來發生林爽文事件,鳳山縣城遭兵災而損毀,清廷才將鳳山縣城遷往埤頭街(也就現在的鳳山區),境內以平原為主,且有鳳山溪流經,在清朝年間是貿易往來的重要地區,更是清朝官道重要據點。
也因為如此,鳳山許多建築或日常一景,都暗藏著深厚的文化歷史,甚至標記了一個年代的生活方式。
鳳山地名由來:展翅飛鳳
以前沒什麼感覺,現在覺得「鳳山」這名字很美。地名由來有許多說法,其一是因為小港、林園、大寮、鳳山一代的丘陵,形狀酷似正往台灣海峽飛去的展翅飛鳳,所以明鄭時期便被取名為「鳳山」。
我特別喜歡這個說法,飛鳳展翅的意象特別吉利,像是山巒風水給予這塊土地的祝福,讓每個生活在此的人都與有榮焉。
黃埔新村,好想加入活動中心練歌房
說來有點那個。黃埔新村離我家非常近,我居然到前年才進去過。還是因為老爸確診,我只好滾去住民宿,才發現黃埔新村改頭換面,與記憶中舊舊嚴肅的模樣截然不同。
黃埔新村是台灣第一代眷村,位在俗稱黃埔軍校的陸軍軍官學校正對面,整體完工時間約在1943年,民國1947年陸軍訓練司令部在臺成立,由孫立人將軍規劃,是政府撥遷來臺後首批設立的眷村之一。
1988年起,台灣開始推動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政策,希望提高土地使用經濟效益。原本黃埔新村因此一度面臨拆除命運,但它是1930-1980 年代高雄作為軍事重鎮的具體象徵,深具歷史意義及文化價值,終於在 2016 年登錄為文化景觀。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014 年發起「以住代護」計畫,邀請對眷村有興趣的人們入住,現在有民宿、背包客棧、書店、咖啡店及各種特色商店進駐,大家用不一樣的方式維護活化老屋,吸引更多人走進這具有歷史意義的眷村園區。
那次首度住進黃埔新村,是一幢保存良好的木造平房,晚上就在寬闊院子聊天乘涼,感受跟城市完全不同的時間流速。(夏天蚊子非常多就是了)
第一次踏進黃埔新村,就是因為訂了間民宿。保存良好的木造平房,晚上就在寬闊院子聊天乘涼,感受跟城市完全不同的時間流速。
除了背包客棧和民宿,也有獨立書店進駐,非常具有特色。
黃埔新村許多角落都很適合拍照,非常適合午後來這裡走走,逛逛小店鋪、喝杯咖啡。有趣的是老爸還回憶起小時候讀書,班上同學真的會分成本省派和外省派,據他說,本省派比較古意,而外省派通常比較成熟,比較酷(?)。
入口處有一個小小的練歌活動中心,大家唱得很起勁,好想加入。
怎麼說呢,第一次這樣慢慢走看黃埔新村,覺得來這裡不一定是要專攻哪個店家,或者必去咖啡廳。很多品牌、店家聚集在這裡,搭配在地積累已久的文化(長輩卡啦ok),你很難定義這裡是文青還是傳統,反而那樣的閒適感很舒服。你可以從中找到喜歡的元素及風格。
橫跨鳳山溪的東便門,小時候都從這裡去找同學
走出黃埔新村,過個路口就可以看到東便門。東便門又稱為「同儀門」,是市區內清朝鳳山縣城遺跡之一,保留了過去城門原貌。
東便門是古蹟,也是鳳山居民非常習以為常的景緻。常常騎腳踏車穿過這個門去同學家玩,那時根本不曉得這是古蹟,我猜許多在此來往的人車也不知道它的由來或故事。但古蹟始終大度,即使未被了解,依舊會在原地陪伴大家渡過春夏秋冬。
東福橋跨越了鳳山溪,溪邊偶爾還有人釣魚非常 Chill。抱歉啦,鳳山人就是這麼悠哉啊。
希望夕陽不會落下:打鐵街
鳳山有各種產業街:家具街、銀樓街,存在鳳山街頭的歷史遺跡,還包含了曾經盛極一時的行業:打鐵。由於產業群聚,三民路小巷中形成了打鐵街,鼎盛時期,短短幾公尺的道路曾有十多家打鐵店家。打鐵街的形成,也與鄰近的東便門息息相關。
《鳳山縣采訪冊》寫道:「打鐵街,在小東門內,逐日為市。」小東門就是剛剛經過的東便門,鳳山新城六座城門中唯一留下來的一座,過去是個碼頭。
當時因為台灣的富庶,許多鐵匠從中國乘船由前鎮河進入鳳山溪,從東便門上岸,希望能在此安家立業。
午後,信興打鐵店黃老闆正坐在店前磨刀,問他可以改日來採訪他嗎?他手沒停過,説不行,「無閒啦!咱會當這馬那開講。(沒空啦,我們可以現在一邊聊。)」雖然一口拒絕(?)採訪邀約,可是當下很熱絡地聊起他記憶中的打鐵街。
他的說法與《鳳山縣采訪冊》不謀而合,鐵匠來此落地生根後,由於打鐵又熱又吵,對其他行業可說是嫌惡設施,因此打鐵便自然而然群聚起來,反正大家一起熱、一起吵,就相安無事了。
黃老闆說,以前不太會唸書,早早就到打鐵街當學徒,包吃包住,一個月僅幾千元花用。清早會有小販挑著碗粿來這裡賣,十分熱鬧,但現在整條打鐵街只剩兩間還在營業,「早就夕陽產業,小孩也不一定要接。」
不過可能也沒有大家想得那麼夕陽。黃老闆說,有不少中北部農家、店家在當地找不到合用的鐵器,便會向他訂製。聊天不到半小時鐘過程,也有好幾位民眾帶著刀來給黃老闆磨,或者來買農具。
有一位大姐就帶刀騎車,風塵僕僕從楠梓到鳳山來找黃老闆磨刀。大姐說,她在水餃工廠工作,每天都在剁豬肉,但刀鈍出力就不順,「剁到我胸坎痛!」(撫胸),趕緊抽空來找黃老闆磨利生財工具,刀利了手起刀落,胸口鬱結自然暢通。
問大姐為什麼非得指定黃老闆?大姐説,好多年了,還是黃老闆磨得仔細,不枉費每次大老遠跑來。
老主顧的實際支持,也許是繼續守著這一門手藝的餘暉吧。
沿著鳳山溪,最舒適的散步小徑
打鐵街往大東公園這條小徑,特別適合散步。沿著鳳山溪,一排樹倒影,夕陽金光,走路注定要慢要緩,沒有人捨得快步踩過一地落葉。
跟老爸散步,是成年後難得並肩前行的時刻。緩慢並肩,人就會說話,老爸對打鐵街抬槓很有感觸,說起小時候就立志要當上班族,做生意的,一年到頭沒有休息。
人一緩下來,回憶就湧上來。老爸聊起很多我沒聽過的家族史,也稱不上史,就是些小齟齬小八卦,每個人家裡都有的那種有點襤褸的破事。跟長輩散步就該聽這些,難道還聽 Podcast 嗎?
老爸至今 65 個年頭都在鳳山過,很好奇他怎麼看這座越來越美的城市。但中老年男子表達能力有限,好奇未果,反正有一條美麗的路,就繼續慢慢地走。
不太確定是為了要到大東公園才走這條路,還是為了散步才決定抵達大東公園。經過大東藝術文化中心,對面就是這座真心覺得很美的公園。
小時候,它還是國父紀念館,有圖書館和演藝廳,經常有歌仔戲團來演出。阿嬤aka楊麗花鐵粉那時候會騎腳踏車載我去追星,買丹丹炸雞讓我乖乖坐著陪她看戲(但為什麼演藝廳可以帶炸雞進場?當時有如此不森嚴?)
每次經過這裡就會想起阿嬤,有時我會幻想,如果她還在,看到國父紀念館變成這樣會有什麼感想?應該也會成為樹蔭下乘涼長輩團一員吧。
莊嚴的圖書館外有人在做伏地挺身
一直疑惑,為何整修為濕地公園就出現個大池塘,原來在清代時本就是一個大埤塘。也就是說,國父紀念館時期本來就有,只是我眼中只有阿嬤和丹丹,童年順理成章錯過池塘。
老爸分享外圍與曹公圳水利關係,但我有聽沒有聽進去,回敬他阿嬤帶我來看戲的回憶。你知道的,親子間雞同鴨講,還是很溫馨。
看看這低到不行的坪效,這才是公園的真諦啊!有次造訪中和某公園,被密密麻麻的人震懾不已,連盪個鞦韆都有踹倒一排小孩之虞。對照大東公園一人佔一張長椅,奢華非常。
年紀越大越感激公園,遛狗遛小孩遛老人,老爸每天早晨來這裡打太極,I 型人也是有個小小生活圈。如果沒有公園,如果都是窄仄公寓,如果都是水泥鋼筋,想到這裡,我對鳳山又充滿感激的心。
太陽下山之前回家吃飯,訓風砲台就在歸途中。雖然現在只有散步遛狗運動群眾會經過它,一派祥和,但其實它的出現是在清道光年間,鎮守鳳山溪往前鎮河出海口的要衝。啊,鳳山,就是一個生活處處可見古蹟的地方。
這砲台,也算是我們童年的遊戲場所。牆身圓弧狀,背面自然形成一個窩藏處,小時候常跟玩伴躲在這裡玩。這樣看來,它的作用也沒有太大變化,依舊鎮守,依舊有安全感。
從黃埔新村出發到大東公園約莫 1.7 公里,大東公園佔地寬廣,要再加碼走多久看爸媽體力。也許有人覺得這些小景點微不足道,不過散步本身就是件要緊事。這路程短短的,用不掉你足足半天,適合一個臨時起意的午後,適合晚餐前的悠閒遊逛。
跟爸媽獨處不見得永遠快樂,但良心發現時還是很想好好珍惜。不講什麼冠冕堂皇的理由,我就是想讓老爸多走走,鳳山還有很多地方,我們要繼續散步,繼續紀錄。
延伸閱讀:6000步鳳山夜間散步,追回自己的身世
延伸閱讀:旅行不必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