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通識課程】生命書寫

by 陳默安

寫作,就是誠實的整理自己

剛上大學的年輕醫科學子們,對於「生命書寫」會有什麼樣的想像?

生命,是自己與他人、與世界一連串的碰撞與接觸。這堂課,我們回到生命書寫的起點:「自己」身上。

從小到大歷經這麼多次自我介紹、申請學校寫自傳,大家可能以為自己對書寫自己駕輕就熟,甚至覺得無聊。如果始終用同一個視角看待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很難有突破性的思考,連帶寫作容易陷入瓶頸。

轉換視角:採訪十年前的自己

要寫自己,如何開始?「轉換視角」是最有效能刺激思考的第一步驟。

題目定為「十年前的自己」,讓同學試著「採訪」十年前的自己,跟他好好聊聊天,先憶起十年前對自己影響最深的事件,無論好壞,無論悲傷。

接著再去問,當時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會發生?你當時的感覺是什麼?當下有誰也參與了這重要時刻?事情發生後導致了哪些結果?影響了你什麼?

將自己當成「他人」,能夠幫助寫作者更客觀看待生命的重要時刻;同時,藉由自我對話,也為這篇故事蒐集到更多資料,避免書寫成為空泛的喃喃自語。

記憶重新組構,更貼近真實

資料完備,再經由「認知思維九宮格」進行整理,組構成有邏輯的故事。

有一位學生問了非常有意思的問題:

我們如何確定記憶的真實性?如果記憶不可靠,如何確保生命書寫的真實性?

其實,每一次的回憶,細節永遠不可能還原當下的狀況。最真實的,是人當下一刻的心情,以及最想傾訴出來的感受。而後來我們再去追憶,並進行書寫,實際上是為了更貼近真實––那刻骨銘心直到十年後還念念不忘的感受。

寫作,就是誠實地整理自己的一切

寫作從來就不是「寫字」這麼簡單。

正因為認知科學寫作強調從個人生命經驗出發,更能有步驟的從每個人的大腦資料庫提取資料,並重新組構成文字,寫作背後更深層的意義是:誠實整理自己發生過、卻沒有好好整理的一切。

試著用第三者的眼光重新再看曾讓自己耿耿於懷的事件,很容易會突破過去未曾發現的盲點。而那些盲點,往往就是生命最真實的一瞬。

相關閱讀

留個言吧!